关于《世界是红的》争议与理解

《世界是红的》,作者白云先生,不知道何许人也,这本书字不多而且句句都是大白话,所以畅快淋漓看完了,但我深知,要消化书中的知识,需要丰富的阅历,起码对时政具有敏感度,对经济学有钻研,对历史有兴趣,对人文有了解。有幸是现在接触到这本书,倘若是个楞头小伙(不想用“愤青”这个词),恐怕会对书中论断性的叙述嗤之以鼻。我们在谈论政治问题的时候往往走向偏激,不管作者其人如何,就书论书,我也凑个热闹,码点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书中内容不赘述,只写给一起看书的朋友一点阅读建议。可能算是个导读吧,希望遇到争议性大的内容的时候放下成见,认真学习,提出有含金量的看法。

开篇论天下格局

书的第一章往往是开宗明义的,作者浮光掠影描绘了中国花了60年的光景挤进了世界这个局,在此之前是说不上话的,字字辛酸。这段里面有一些“预设”,即:这是一个竞争性的世界,弱肉强食,利益至上,所谓的“文明世界”是不存在的,利益集团为了达到目的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有初读此章的同学觉得不适,那最好就此打住多看看新闻多读读历史,因为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中国经济血火奔流的六十年里,有三件事意义最为重大,一是完成国家统一而非划江而治,这点毋庸置疑,倘若划江而治中国就会永远成为强权争斗的代理人,华夏文明再无崛起可能;二是成为有核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本质是提高了战争的成本,战争不再是一个达到目的好选项,核弹使拥有独立自主的国策成为可能,三是改革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描述是不对的。穷是真穷,但当时的中国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并且还有具备全局发展眼光的战略科学家,正是这些留学归来的科学家的努力,才让中国不仅真正实现了独立,更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工业化基础。书中一行字带过了,但其中的饱含的艰辛与成就让人动容,参见袁岚峰谈钱学森的贡献

地缘政治

尽管没好好研究过地理决定论,但我还是认同美国是大号的岛国,和英国是同宗的。对于海洋型国家,他们的策略和大陆国家不同,海洋型国家谁出头打谁,把对手分化,削弱,挑拨,让他们斗,只要其他国家不汇聚成一股可与之抗衡的势力,便能安枕无忧。

有了这个认知基础后,便能理解强权国家“为什么那么坏”了,为什么他们要搞事呢?为什么世界不能和平呢?无非是这个简单的逻辑:大家都在发展,我必须具有绝对优势地位,我的利益是建立在我很强的基础上的,我绝对不能让其他人超过我。

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地缘政治过时了,但强权的道理永不过时。强权下,世界就被分割成资源国和生产国,强者输出规则,是标准制定者。弱者只能在强权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下小心翼翼生存,实力不够只能忍受屈辱,被各种剪羊毛。

此外,有很多热血少年或者军迷会发表关于战争可能的猜测,尤其是遇到军事摩擦的时候,其中不乏很多幼稚的想法,对此不妨冷静一下,读一读克劳塞维茨的经典著作《战争论》,军事活动也分很多种,战争从来不是热血上脑发动的。

小心“概念”陷阱

经济学是西方创立的,在初读经济学书的时候,就总有人评论说,“经济学理论大厦基础不牢靠,都是空想之类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也无法预测经济危机”,而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不牢靠,他们会从个体开始说起,认为参与经济活动个体被过度理性简化了,认为是“功用”无用等等,然后提出诸多加以修正加以改进的理论,这其实无可厚非,我认为经济学最迷惑人的地方是输出了很多“概念”,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高级忽悠

书中几乎全盘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否定了弗里德曼,我知道很多学经济的同学读到此处会跳起来,但请冷静,建议读一读娜奥米·克莱恩的《休克主义》这本书,这本书算是我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认知的启蒙之作,也让我知道了弗里德曼干了些什么,世界很残酷,发展中国家一旦被忽悠,便万劫不复。

我也是从某讲授开始关注经济学的,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不关注的,总之,小心媒体经济学家,媒体经济学家害人不浅,他们善于用理论权威进行意识灌输,而无法提升观众的思辨能力,他们善于拿中美的数据进行对比,而不提美国根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他们善于用理论说事而根本不尊重地方实际,他们善于放大个别事件,制造话题,调动观众的情绪。看完节目,人们得到的是制度不自信与民族自卑感,而媒体经济学家们早已经赚足了腰包。

既然谁说的听起来都很有道理,那如何确立哪一套理论是对的呢?建议读一读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一卷的第一章,这部分不讲经济,而是说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检验理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事实去验证。理论是为了解释行为的,如果理论很高级,便能解释更广泛的行为(即越少的局限条件),如果理论正确,便能对世界做出准确的预测,那如果预测不准?那就是错的,再多的解释也是多余。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那么重要!如果历史读得少,千万别急着否定书中的内容。谦卑,多啃书,思辨,才是正确的做法。

关于货币与利率

货币是纸,经济增长如果用钱来计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这么说,肯定会被认为是偏激的疯子。钱对于个人而言和对于国家而言是两码事,经济学中关于货币交换和利率定价的理论是有预设的,即:交易双方是平等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货币是一种信任关系,大家都相信了货币背后锚定的东西,使用货币交易才成为可能,并且,货币要能够使用才有价值,即货币换取资产或者服务。世界其他货币和美元之间就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美元可以换取商品和服务,而其他货币只能换取美国国债。我在最初听说这点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美元过来投资中国的实业而中国却弄了一大笔美国国债,领导人是不是傻?随着此后对经济危机的了解,便知道这是一种被迫的防御性策略,哪怕是国家货币的发行,都是受制于人的。小国家更惨,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理解“汇率”。

汇率本质上就是对国家的全部资产进行定价,汇率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的,小国家根本没法设立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掠夺一个国家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做空汇率,然后资金进来抄底,白菜价大收割。汇率攻击是超级可怕的武器,而且绝大多数国家对于此毫无抵抗力,中国是个例外,外汇管制是我们有效的防火墙,老美尝试过多次做空我们汇率都失败了,所以老美总是说我们操控汇率要求开放资本,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耍流氓,必须比环伺的狼更狠才能生存。更进一步说,利率政策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并不是定了就不变的。有关汇率知识可看的书不少,推荐易纲的文章,收录在《中国的货币化进程》第三部分。

文化差异,思维差异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理清了多层次的结构分析,从底层到终端应用层分别是:文化层,政治层,经济层,金融层,产业层,市场层,消费层。不同的层次影响的时间周期是不同的,对形势做分析的时候,要深入浅出具备大局观。

文化是根基,文化孕育思想。以前在看沈联涛的书的时候,他也反复提到东西方思维是不同的,我一知半解,毕竟自己对中国文化都没有好好理解透,直到现在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西方注重方法论,中国讲层次,这种差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线性思维与非线性,具体的差异在东西方国家政策制定上是能够体现出来的。虽然我现在也不能把其中说明白,但直觉认为,对于一个模糊复杂时刻变化的环境,东方思维能够化繁为简,从抽离出的最核心的几个准则出发,做长远规划。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慢慢理解这一点,这也是西方思维所不具备的。

乐观还是悲观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未来会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会是红色的吗?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于更大规模的协作。我相信“比较优势”概念,我国纳入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意味着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的协作,意味着全球越来越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大家都能吃肉,真正的合作共赢。我国现在的优势不少,问题也同样很多。我们不该被这些问题弄得自怨自艾,每个发展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每个时期都有唱空的声音,每一届政府也都有各自要解决的难题。作为小老百姓,停止抱怨,正视问题分析问题,看看国家对此作出的努力,难道不应该感到欣慰吗?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世界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书中揭示了理解世界的规律三重境界。搞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大概是我的执念吧,我知道人穷尽一生要是能了解一个领域就很不错了。不求对世界了然于胸,只希望自己能够顺应形势变化,做个明白人,让自己走在新闻前面

我由衷感叹在近几十年打的金融战争上,很庆幸中国有一群真正睿智的领导班子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让我们小老百姓免于了很多金融冲击。感恩的同时更应该居安思危。阅读这本书,我想也正如副标题写的,要有大局意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明白自己身处什么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