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之王》读后感

一本经济类书真正重要的内容大概只有20%,但这本书处处是重点。

阅读大部分经济类书籍的过程中,我觉得要始终带着三个重点问题:

  1. 一个经济现象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搞清楚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中间发生了什么?
  2. 第二是了解当人们处在一个经济事件中,面临不确定性的局面时,他们是如何做决策的?有什么经验?
  3. 第三则是自己会产生什么想法?对以后自己做决策有什么帮助?

下面就逐一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1. 私募股权投资是如何运作的?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像在看故事,作者戴维·凯里用较多角度的描绘了黑石集团的成长历程,用很多案例说明了他们在做什么样的交易,我觉得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黑石的生意经,毕竟每个历史时期他们在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就主要业务说,黑石是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就是:募集资金(来钱)+ 购买目标公司股权(花钱)+ 公司收益或卖掉公司(赚钱),但其中门道非常多。尤其在上市之前,私募股权因为不透明并且巨赚钱,更增添了神秘感。

购买一家公司需要很多钱,而且通常是现金,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也不是普通公司能做到的。在没钱的时候就要筹钱,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一堆电话问题要不要投资的,说实话国内很多财富公司都打着私募股权投资的幌子骗钱,实际干的是非法集资的事情(私募是不能随便电话给大众进行营销的,如果听到说私募,就直接问他哪家公司然后举报)黑石的创始人之一彼德森是一位商界领袖,还是尼克松政府内阁成员,有这个资历才能在黑石成立初期筹集到启动资金——不到10亿美金(看起来像巨款,但这个数在业界还是很小的数目),随着资金规模扩大,黑石可以依赖庞大的收购基金赚稳定的钱。

稳定的钱:

  1. 管理费——每年1.5%(生存所需,根据收益波动)
  2. 理财——这么一大笔钱自然不会放在自己账上(灵活但危险的举动)

而通过开展业务,可以赚不那么稳定的钱:

  1. 投资利润——抽取投资基金 20% 的最终利润(当然基金整体盈利必须高于一个数才能抽取,不然投资人不干了)
  2. 佣金——幸苦钱(被收购的公司付给黑石收购前的工作)
  3. 酬金——收购的致谢金(或分手费,被收购公司支付)

收购资金的来源方式

  1. 自己募集的基金(管理别人的钱,前期筹钱最不易)
  2. 借钱(加杠杆,借别人的钱)
  3. 自有资金(公司自己的钱)

借钱环节。我觉得还是得几本书交织着一起看,私募股权以及杠杆收购的黄金期发展期只有一个特点:借钱容易,即资金成本低。这就不得不说两个恶名昭著的时期,一是米尔肯的垃圾债,二是次贷危机的前期。在事后,我们把错误归结为监管缺失,华尔街的贪婪,却往往看不到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书中提到了一句华尔街铁律:一旦发现有对某种金融产品的需求,华尔街就会想法设法满足它。无疑,私募股权投资是这两次金融危机的受益者(金融危机没有真正摧毁他们的资产,却在危机前夕带来了便宜的钱)。以次贷危机为例,我们都知道银行把贷款打包出售,其整个证券化过程成为风险的起点,但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银行为什么要急于把贷款出售?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放贷(转移风险也是一种考量,但事实上并没有如愿)——那贷给谁呢?正是这些玩杠杆收购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这项杰出的金融工程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银行经理通过这项业务赚足了钱,私募股权公司也可以吃下更大的目标,私募股权公司可以用借到的钱从股东手里购买公司股票(公司经理人也乐意为了奖金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收购价自然大大超过公司股票市值助长了一波行情,并且,也是下面提到的,用利率低的新钱还利率高的旧债是变相赚钱的

寻觅标的物,往往根据投资经理的个人判断。书中着重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现金流。现金流决定了公司能贷到多少钱,也就决定了购买者需要支付多少成本。若从这个指标观察,收购者有三种方式获利:

  1. 用现金流偿付收购时所欠的债务
  2. 通过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或者重组等当时来提高现金流,以便能卖个好价钱
  3. 利用现金流再次借贷,所带资金可用于发放股息(这里有门道,一方面回笼现金,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不同,实际是赚钱的)

说他们是赌徒一点都不过分,对于2007年的地产生意,买房和卖方都知道目前地产是过热的,是处于周期的顶部区域,但黑石看出了以当前的地产估值,很多公开交易的地产公司总体的市值小于部分资产价值之和。这就有了一群高级炒房的玩家,他们决定刀头舔血。技巧在于,为了避免购买后不能很快脱手而被套牢,这桩收购和卖出的生意是同时进行的,终于以很快的速度,买定离手,黑石赶在危机前迅速回笼了资金。

另外,破产重组也是不得不说的业务。如果公司遭遇危机破产被清算,根据优先级不同,末端债权人可能一无所有。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都是精明的秃鹫:

  1. 赌公司不违约,低买高卖收购债券,若不发生违约,等情况好转可以高价出手或持有到期赚全额
  2. 赌公司违约,买可转股权的债务,变相控制企业

收购之后。这是黑石集团有别于其他玩家的说法:黑石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伙伴,黑石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然进而实现财富增值,而不同于别的野蛮人。资本市场就是很残酷的,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有一部分恶意收购的玩家就会通过强买然后拆分售卖迅速赚快钱,这是一种方式。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觉得黑石的说法并没有多么高明,因为事实上整个行业大多如此,书中给出了统计数据和肯定的答案:收购公司的利润是依靠公司能否维持长期成功来取得的,而不是靠以一个高估的价格将其股票销售掉而后迅速撤走资金的方式获得的。因此,不必过度妖魔化玩杠杆收购的资本家,他们在这场豪赌盛宴中,也着实在企业困难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有了喘息的机会,提高了企业效率,创造了社会价值。(开源节流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也是负面评价的来源)

2. 黑石是怎样应对难题的?

谨慎保守加一点运气,造就了黑石集团的神话。投资的第一准则是投资者必须承受风险才能获得回报,怎么承担?如何准备?黑石命运多舛,杠杆增大收益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风险,任何人只要犯以此足够严重的错误,就必须出局。黑石早期的企业文化就是不赚钱就滚蛋,赚钱是第一位的,投资亏损是死罪一条。施瓦茨曼把这一点记到骨髓了,早期就建立了投资审查制度,后来诺尼·詹姆斯进一步完善了制度。詹姆斯有段话我印象深刻:

“所有这些不大可能发生的事情出现的概率可能是 1/10、1/20 或者 1/50,你不把它们当作基准情形来考虑,因为它们发生的概率极小。”但他们仍具有极高的风险。“任何一件事发生的概率都很低,但所有事情中一件都不发生的概率也很低。当把概率累积起来,你会发现有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高达 55%,这足以致命。”

在书的中篇,对黑石集团的失败投资有一个阶段总结:

  1. 都是周期性行业
  2. 都不是业界领头羊(竞争力不强,很难再诱惑别人来收购他们)
  3. 在错误的经济周期时间点下了单

黑石的朱钦说“你必须充分尊重经济和行业周期,无论你是多么精明的投资者,无论公司的业绩如何傲人,公司的管理团队多么出色”,看来,时机真的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书中对黑石集团管理自身架构的过程也是着墨很多,乃至对于黑石上市这件事,施瓦茨曼最大的顾虑也是在此,黑石的成功依赖于个别聪明的脑袋,吸纳顶尖人才,同时牢牢把握集团的控制权是关键。上市要解决几个问题:控制权、估值、利益分配(也包括激励机制)还有合理避税。这些问题非常复杂,黑石是怎样应对难题的?书中的聪明脑袋给出了答案。最吸引我的倒是当时彼德森的态度,当时彼德森已经是个耄耋老人并且淡出了公司业务,但依然拥有决策权,彼德森不对上市这件事本身进行利益分析因为他知道他的伙伴已经做了充分考量,而是重点说了这件事对生活的影响,让施瓦茨曼做好准备。

3. 对以后自己做决策有什么帮助?

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绝大多数读者不太可能去从事私募股权投资操作如此大规模资金量,黑石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对我自己而言最觉得受用的是了解了更多的事件驱动因素,这让我以后面临类似事件的时候,能够提高敏锐度。阅读历史能让我提高对人性的警觉,思考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经验是具有两面性的,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倒闭的原因是:没想到情况会变得如此的坏,我觉得,对未来做准备的时候,知道历史上发生的最坏的情况,虽然不足以保证让自己度过危机,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比别人多做一些应对的准备。而对于坏情况,再多的准备都不为过。

阅读完本书,若不记得书本的内容了,没什么关系。因为真正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自己产生的想法,这些想法会在今后成为自己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决策,受用终身。